退行性骨质疏松症诊断需依靠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线片及骨转换生物化学的指标等综合分析判断。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骨量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再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诊断一般不存在困难。
1.生化检查
骨组织的代谢是一个旧骨不断被吸收,新骨不断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此称为骨的再建。骨再建的速率称为骨更新率或转换率。测定血、尿的矿物质及某些生化指标有助于判断骨代谢状态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对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检查具有快速、灵敏及在短期内观察骨代谢动态变化的特点,而BMD检查一般需半年以上才能在动态变化,因此,生化检查对观察药物治疗在短期内对骨代谢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并可指导及时修正治疗方案。
(1)骨形成指标。原发性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数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增高,称高转移型。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多数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正常或降低,称低转换型。
1)碱性碱酸酶(AKP):单纯测AKP意义不大,不敏感。测同功酶骨AKP较敏感,是反映骨代谢指标,破骨或成骨占优势均升高。骨更新率增加的代谢性骨病如畸形骨炎、先天性佝偻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转移癌及氟骨症等显著升高。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约60%骨AKP升高,血清部AKP升高者仅占22%,老年骨质疏松症形成养活缓慢,AKP变化不显著。
2)骨钙素(BGP)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泌,受1,25(OH)2D3调节。通过BGP的测定可以了解成骨细胞的动态,是骨更新的敏感指标。骨更新率上升的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畸形性骨炎等,血清BGP上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可有轻度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PGP升高明显,雌激素治疗2-8周后BGP下降50%以上。
3)血清I型前胶后羧基端前肽:简称PICP,是成骨细胞合成胶原时的中间产物,是反映成骨细胞活动状态的敏感指标。PICP与骨形成呈正相关。畸形性骨炎、骨肿瘤、儿童发育期、妊娠后期PICP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PICP变化不显著。
(2)骨吸收指标
1)尿羟脯氨酸,简称HOP,是反映骨更新的指标;受饮食影响较大,收集24h尿之前,应进素食2-3d。HOP显著升高的有甲亢、甲旁亢、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癌等。甲状腺机能低下、侏儒症HOP显著降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HOP变化不显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HOP升高。
2)尿羟赖氨酸糖甙;简称HOLG,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标,较HOP更灵敏,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可能升高。
3)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简称TRAP,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是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的敏感指标,TRAP增高见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癌、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TRAP增高不显著。
4)尿中胶原吡啶交联(Pyr)或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是反映骨吸收和骨转移的指标,较HOP更为特异和灵敏,方法简便、快速。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癌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显著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增高不显著。
(3)血、尿骨矿成分的检测
1)血清总钙;正常值2.1-2.75mmol/L(8.5-11mg/dl)。甲旁亢、维生素D过量血钙增高,佝偻病、软骨病及甲状旁腺机能低下者,血钙下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钙一般在正常范围。
2)血清无机磷:钙、磷代谢在骨矿代谢中占重要位置,两者要保护合适比例,P2:Ca3=0.66较为适宜。只投钙,不投磷,钙吸收不良;投磷过多亦影响钙的吸收。生长激素分泌增加的疾病如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血磷上升,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维生素D 中毒、肾功不全、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血磷增高。甲旁亢、佝偻病及软骨病血磷降低。绝经后妇妇骨质疏松症血磷上升,可能与雌激素下降,生长激素上升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磷一般正常。
3)血清镁:镁是体内重要矿物质,人体50%的镁存在于骨组织,低镁可影响维生素D活性。肠道对镁的吸收随着 年龄增长而减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慢性肾脏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血清镁均下降。
4)尿钙、磷、镁的测定是研究骨代谢的重要参数:通常测定包括24h尿钙、磷、镁,空腹24h尿钙、磷、镁及每克肌酐排出的尿钙、磷比值。该项检查受体饮食、季节、日照、药物、疾病等影响因素较多,需严格限定条件再进行测定。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尿钙、磷在正常范围,尿镁略低于正常范围。
2.X线检查
基层医院受检测仪器条件的限制,X线仍不失为一种较易普及的检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但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能有阳性所见。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或消失、骨小梁的间隙增宽、骨结构模糊、椎体双凹变形或前缘塌陷呈楔型变等。
3.骨矿密度测量
(1)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利用骨组织对放射线的吸收与骨矿含量成正比的原理,以放射性同位素为光源,测定人体四肢骨的骨矿含量。一般常用部位为桡骨和尺骨中远1/3交界处,可测定骨矿含量(BMC,g/m),骨横径(BW,cm)骨密度(BMD,g/cm2)及骨矿分布曲线。该法不能测定髋骨及中轴骨的骨宽度。该法在我国应用较多,已积累了很多老年人骨密度生理参考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调查资料。该法设备简单,价格低廉,适于流行病学调查,但其精确性和重复性尚欠理想。
(2)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通过X射线束滤过式脉冲开头技术可获两种能量,即低能和高能光子峰。射线穿透身体之后,扫描系统将接受的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骨矿物质含量(BMC)、面积(AREA)、BMD。该仪器可测定全身任何部位的骨量,精确度可达到0.62%-1.3%。对人体危害较小。如检测一个部位DEXA对人体放射剂量相当于一张胸像的1/30,QCT的1%。此法较准确,重量性好,在我国各大城市已逐渐开展,在有条件的单位值得推广应用。
(3)定量CT(QCT)。可以选择性地评价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但准确度及重复性稍差,受试者接受X线量较大,不易普及应用。
(4)超声波(USA)。可测定骨密度和骨强度。与DXA法相关性良好,该法操作简便、安全无害,价格便宜,值得推广。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约有30%-50%的患者无明显骨痛、肌痛或腰背痛等症状,生化指标变化又多不显著,因此,骨密度检测就成为研究诊断的重要客观依据。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三)
来源:《世界临床药物》 时间: 2004-07-30 16:55
降钙素有强烈镇痛作用 该类制剂可作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特别是椎体急性骨折时)的首选治疗药物。降钙素作用于神经中枢特异性受体,升高B内啡肽水平,降钙素还能阻止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抑制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但降钙素长期应用会导致降钙素受体的减少,必须在治疗时加以注意。 预防骨质荫松性骨折再发的研究(PROOF研究) 本研究入选1226例患者,应用200IU鲑降钙素鼻喷剂,疗程5年。结果显示,椎体骨折发生率下降36%,对非椎体骨折则无作用。 虽然所有骨吸收抑制剂者是针对破骨细胞起作用的,但它们在应用范围(预防、治疗或两者都用)、给药方式、针对骨折发生部位、对骨以外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表)。临床医生应对不同患者选择不同的骨吸收抑制剂进行个体化治疗。 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素(PTH) 多项临床前研究显示,间歇性应用低剂量PTH能增加孵巢切除大鼠和猴椎体及皮质骨的骨量及机械强度。研究表明,PTH能增加成骨细胞数目和活性,通过引导骨内衬细胞转化为咸骨细胞,而不需要刺激前体细胞的增殖,其还可阻止成骨细胞凋亡。PTH类药物是目前最有前途的骨形成促进剂,将开发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一项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在17个国家的99个研究中心进行,1637例既往有椎体骨折史的绝经妇女参与,患者平均年龄70岁,分别接受皮下注射特立帕肽(teriparatide)一日20或40区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显示,特立帕肽20和40 u g治疗组较安慰剂组腰椎骨密度分别上升了9%和13%,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上升了3%和6%,全身骨密度分别上升了2%和4%,椎体骨折危险性下降至65%,非椎体骨折危险性下降至53%。此外,骨活组织检查显示,特立帕肽治疗组皮质骨厚度明显增加,网状骨结构改善,骨量恢复。研究结论是,特立帕肽40 μg组较20μg组的骨密度上升明显,但在降低骨折危险性方面作用相似。治疗期间未见有高钙血症出现,不良反应(间断性恶心和头痛)较小,依从性好。该药已于2002年由美国FDA批准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骨质疏松临床表现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责,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肺上叶前区小叶型肺气肿发生率可高达40%。老年人多数有没程度肺气肿,肺功能随着增龄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症状产生,造成体型改变,对爱美的人是一项打击,加上疼痛、行动不便、骨折手术的医疗支付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更是极大的负担。目前医学界还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因此,预防保健很重要,不可轻忽"护骨"的工作还未轮到你,也不可认为自己年迈来不及了,保住骨本永远不嫌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