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yane.com

湘雅麻醉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症医学 > 正文

对话“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张丽娜:用重症思维“预判疾病的预判”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8-21 | 点击数:

2025年8月18日,在湖南省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活动的现场,张丽娜郑重接过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

这是我国医疗卫生界的极高荣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张丽娜教授也是湖南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医者。

张丽娜的个人风格和医学理念都打破了一些刻板印象:与外界眼中ICU时刻紧绷着的氛围不同,张丽娜不认为医疗组越忙意味着工作做得越好。“如果反复出现抢救,说明我们没有控制住病情的发展,总是在被动‘救火’。”

步伐轻快、轻声细语的张丽娜,总是习惯把工作做在前面——冷静建立在强大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之上。她始终秉持“让病情跟着医护的干预和调整走,而不是医护始终被病情牵着鼻子走”,预判疾病的预判;在生与死之间,那最狭窄、最动荡的缝隙里尽可能拓宽“生”的边界,并努力让这条道路通往有尊严的生活。

重症思维+多学科背景,为患者编织“更密的网”

专科ICU更多治疗单器官衰竭的病人,如果出现更严重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病人就会转入中心ICU。可以说,中心ICU收治的病人情况最复杂、最严重。

张丽娜认为,从复杂的病症中精准找到让病情进展为重症的“主要矛盾”,就是重症思维。她向记者介绍,曾经有一名表现为不明原因出血的病人,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明情况。在湘雅医院中心ICU,凝血功能检查显示,患者仅有一项指标轻微异常。

张丽娜和团队没有放弃这个“轻微异常”。进一步检查发现,病人患有罕见的获得性血友病。

如果按常规处理患者的胸腔积液、进行穿刺引流,反而可能引发更危急的出血。“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不能只做对症治疗,要刨根问底。”

习得重症思维,需要扎实的经验主义。除了常规查房和交班,张丽娜组织进行定期地质量沟通会和学习会——她带领的团队成员,来自麻醉、神内、神外、心内、普外等十余个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交叉得越紧密,救治网络就更能稳稳“兜住”患者。

在ICU,更全面地“See You”

ICU谐音“I SeeYou”,“看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字面意义上对患者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重症医学科医生还在想办法“延伸”自己的视觉,以收集更多证据用于决策。

脑功能非常重要,但ICU的颅脑监测曾是一个空白。现实问题是,重症创伤性脑损伤、脑卒中病人致残率非常高;将病人转运至CT室的传统评估办法,对危重病人而言更是风险叠加。怎样让患者在重症阶段后,拥有更好的神经系统的结局和预后?

张丽娜的解决方案是:把评估工具搬到床旁。不同于ECMO立即见效的救治成果,颅脑功能评估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跟踪随访才能得出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2018年左右,一套成熟的、集监测与脑保护治疗于一体的方案才趋于完善——张丽娜在国内率先构建起重症颅脑超声和重症脑监测培训体系,建立急性脑损伤重症预警-精准救治-重症康复的全病程、全周期重症管理方案。

通过系列脑功能监测设备,医生能像查看心率、血压一样,实时洞察患者颅脑的情况。这套解决方案,将急性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升了15%。

仅靠大三甲医院的救治能力提升还不够。“患者出现危急重症,是不会挑地方的,更多时候基层医院第一时间承担了救治的责任。”张丽娜和团队通过持续的线上培训、线下手把手教学,惊喜发现重点帮扶的医院重症患者上转率明显下降。对张丽娜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正反馈。

作为医疗链条枢纽,重构ICU的价值逻辑

在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年接诊量近5000人次,救治成功率高达95%。但张丽娜认为,ICU更高的价值不在于“抢救了多少次心跳骤停,而在于让多少病人避免走到那一步”。

“生存”与“有生活质量地生存”,暗含治疗哲学的转变——它要求医生在稳定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必须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功能,让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在张丽娜眼中,重症医学科不是医院里神秘、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个医疗链条中非常活跃的枢纽:它与各专科深度合作,为前沿治疗保驾护航,免除其他科室医生的后顾之忧;它向公众传递“早识别、早干预”的健康理念,更与康复体系紧密衔接……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身份,也不是困于监护仪前的“救火队员”。ICU里的治疗并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技术动作,而是围绕“整体的人”进行的系统性、预见性工作。

在ICU这个由警报声、仪器运行声和脚步声组成的世界里,张丽娜的个性底色却是“静”。在她以国务院联防联控专家组成员身份援鄂期间,成功抢救一名病人后,她和来自各地的同道留下一张合影。那是万籁俱寂的凌晨5点,他们的身后是初升的温暖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