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yane.com

湘雅麻醉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临床麻醉 > 正文

指南与共识 |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7-30 | 点击数:

PACU转入普通病房的基本标准

(1)意识完全清醒;

(2)能维持气道通畅、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呼吸和氧合恢复至术前基础水平;

(3)循环稳定,没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或严重的出血,心输出量能保证充分的外周灌注;

(4)疼痛和术后恶心呕吐得到控制,并有转出PACU后的镇痛措施;

(5)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6)提出对术后氧疗和补液的建议;

(7)完善所有麻醉后苏醒与恢复早期的记录,包括从PACU转出的记录单;(8)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不应少于20min,除非有麻醉科医师的特殊医嘱。

日间手术室或内镜中心等场所麻醉恢复后直接出院标准

意识状态、血压、恶心呕吐、疼痛是评估患者出院的关键指标。

1995年由Chung等提出PADSS评分,是用于日间手术患者的一种术后出院评分系统,当患者评分>9分,可考虑出院(表4)。患者必须在监护人陪同下方能回家,可以减少不良后果。医务人员应书面形式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离院后医嘱、注意事项和紧急联系电话,以备特殊情况时及时联系。

      表4PADDS 苏醒评分表(分)

注:上述五项总分为10分,当患者评分>9分,可考虑转出PACU

危重患者的转出

PACU偶尔被用于临时收治手术麻醉后危重患者,或患者在PACU病情发生变化,这些患者可能需要转入ICU。应建立协调机制使得PACU内的危重患者得到与ICU同质的医疗服务,并尽早将危重症患者转入ICU治疗。

患者转运

应由PACU中的麻醉科医师明确患者有从PACU转至各不同医疗区域的指征,推荐使用转运交接单完成患者交接。转运中应注意:

(1)明确患者从PACU转至各不同医疗区域的接送人员;

(2)一位患者需要两名或以上人员陪同、其中应有一名医护人员;

(3) 交接麻醉记录、PACU记录等医疗记录;

(4)患者到病房后,与病房医护人员当面交接,详细交代临床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5)对留置导管、 引流管、输液及注射泵等进行交接。

患儿苏醒期的管理

小儿呼吸道解剖及生理特点独特,因此患儿麻醉手术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气管拔管后可即刻可出现喉痉挛、上呼吸道梗阻、中枢性呼吸暂停和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

全麻后的麻醉苏醒期受麻醉、手术等因素的影响,是麻醉并发症发生的高危时期。苏醒期患儿应加强监护与护理。

(1)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应在PACU设置患儿复苏专门区域,依照患儿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可考虑允许父母/其他监护人在PACU陪伴已经苏醒的患儿,以减轻患儿的恐慌情绪。(2)PACU应配备适合患儿气道管理的工具和监护设备,可以配备单独的儿童急救车。(3)患儿全麻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应注意预防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必要时可以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咪哒唑仑)、 阿片类镇痛药(芬太尼、曲马多)以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物治疗。(4)早期发现与处理患儿苏醒期并发症:患儿恢复期容易发生心动过缓、喉痉挛、体温异常,低氧血症常常比成人发展更快,应迅速处理。(5) 对患儿的疼痛评估较为困难,应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及时处理患儿术后疼痛。(6)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是成人患者的2倍,昂丹司琼是唯一批准可以用于<2岁患儿的5-HT3受体拮抗药。


非全身麻醉患者的麻醉恢复

接受区域阻滞、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镇静镇痛的部位麻醉的患者亦应接受麻醉后恢复期监测与治疗。

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如病情需要,在手术医师或麻醉科医师认为有必要时也应转入PACU观察。门诊手术患者,若病情不稳定需短期观察者也可进入PACU。

椎管内麻醉后患者转出PACU标准:(1)呼吸循环功能稳定;(2)麻醉平面低于T6和/或最后一次椎管内麻醉用药时间超过1h。若留观期间用过镇痛药者药物作用高峰期过后再转回病房。


质量管理

PACU应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建立PACU质量指标体系、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实施质量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制度,降低麻醉恢复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医疗质量,提高PACU的利用率。

1.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PACU医疗资料,包括临床不良事件,以此为PACU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2.制定PACU建设和管理规范按床位数配备有资质的麻醉科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科护士。制定PACU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临床路径、核心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范。3.建立PACU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和预案,及时有效处理PACU各种突发或意外事件。4.建立PACU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度。


适用范围

本专家共识适用于接受全身麻醉,区域麻醉或中度和深度镇静的患者,不适用于无镇静作用的浸润性局部麻醉、轻度镇静或重症监护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组成人员名单:

负责人

郭曲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执笔人

程智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胡浩(执笔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列)

邓小明(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科)

董海龙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

黄文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黄宇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李金宝(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李天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麻醉科)

李伟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

马正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

严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杨承祥(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麻醉科)

姚尚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

俞卫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张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郑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朱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