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忙碌了一天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副教授刘志勇和同事讨论商量危重患者的救治到了凌晨3点钟。刚进入梦乡,他又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惊醒了。电话那头是夜班医生急促的声音:“刘教授,快来抢救,151床病人病情变化,呼吸极度困难。”
   来不及多想,刘志勇和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教授飞奔到病房。此时,患者大口喘着粗气,时不时还有一阵剧烈的咳嗽,尽管上了高流量给氧,患者的氧饱和度仍然只有70%左右。多年的重症抢救经验告诉刘志勇,病人达到了插管指征,必须气管插管上呼吸机。 
    新型冠状病毒是属于呼吸道传染,而且传染性极强。在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许多医疗护理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插胃管、上呼吸机等等,都有可能因为患者呛咳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导致医务人员被感染。而在这些操作中,气管插管是风险最大的操作。
    刘志勇站了出来。他说:“最危险的地方,一定是共产党员在战斗的地方。
    深知插管流程的刘志勇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护士,请准备插管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呼吸机。彭医生,准备镇静镇痛药物。”他从容不迫地戴上正压头罩,托起病人的下颌,呼吸囊辅助呼吸,放入插管喉镜,插入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这是重症医生每天都在做的抢救操作,所有的动作、流程他都了然于心。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抢救,患者的氧饱和度上升到了98%,病人的呼吸改善了!
正当大家长吁一口气的时候,新的情况又出现了:患者的循环垮了,血压只有76/55mmHg,休克血压!如果这种血压持续存在,那势必会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受损,预后极差,必须从中心静脉给血管活性药物。
    选择股静脉还是锁骨下静脉,这个问题又摆在刘志勇面前。股静脉置管,简单易行,但后期患者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极高,这些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选择锁骨下置管,对于操作者难度将大幅度增加,而且在患者头端操作,感染风险也极大。
    两个小时的抢救下来,患者平稳了,而刘志勇的衣服早已湿透。望着显示生命体征平稳的监护仪,他特别欣慰:“只要患者救活了,再危险,也是值得的。”
    4年前,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的时候,刘志勇就报名参加了中国第五批援塞医疗队。这次,在战“疫”最吃劲的关头,当科室主任张丽娜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我是党员,我上战场!”
    2月7日,他和130名同事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医疗队队员,奔赴了武汉战场。到达武汉以来,他完成了多例“第一”: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中心静脉置管,第一例插胃管,送走第一例出院患者……
    在完成了这名患者的抢救后,已经是2月18日早上7:30了。窗外太阳冉冉升起,抢救小组在窗前留下了一张合照。“阳光代表着希望,虽然照片里看不见我们胜利的喜悦,但我们每一个队员用加油的手势在鼓励: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刘志勇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