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yane.com

湘雅麻醉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雅人物 > 正文

一抹南阳红——林娜老师湘雅医院工作的经历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7-18 | 点击数:

写这篇回忆录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和我一起成长的小学同学,认为我们是一群神神秘秘的人。写这篇回忆录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和我起成长的小学同学,他们想知道那段神秘色彩后面隐藏的故事,并把我写作的意义提到很高的层面。他们希望我的回忆录让更多的人从多角度了解中国、东南亚乃至更广阔地区的近代和现代史;让人们了解我们父辈的丰功伟绩,知道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与此同时,记录我们革命后代如何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未竟之业,贡献自己青春的真实故事,以免这些珍贵的史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是马来亚共产党的后代。马来亚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兄弟党,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我们的父辈投身到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援运动和抗英民族解放战争。他们之中很多人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的马来亚(现称马来西亚)政府驱逐出境到中国。

我出生在马来亚。因为父亲杨果是马共副总书记遭到政府追捕;母亲曾雪虹被驱逐到中国,我们不能团聚。1953年 在去中国的途中,我险些作为人质被抓。幸好得到了两位救命恩人陈奕教老师、柯茉莉姐姐和许多朋友的帮助才来到北京。感谢毛主席,感谢中国共产党让我们这批革命后代在中国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托儿所、小学、中学到部队学校,我们有许多与其他青少年不同的经历。

我只不过是千千万万革命后代中的一个。这篇回忆录从表面看来是以我为主人公,其实是代表了一大批与我同甘苦共命运的年轻人,她们怎样听从马来亚共产党的呼召,在中国、越南和香港学习和生活的片段。希望这些经历让我们更明白,当时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让我们不枉此生、前赴后继、奋勇前进,更好地面对未来。

为了把这几十年的往事真实记录下来,我得到许多当事人的帮助和指正。有关马共党史和我父辈的资料,大多都是参考《我方的历史》(陈平著)和21世纪出版社及足印出版社的有关书籍等。这本回忆录中的观点纯属个人在成长和奋斗中的体会和感悟。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感谢帮助和指正我的诸多良师益友;感谢和我一起成长的同学和战友;感谢许多同窗好友既出钱又出力赞助编辑、出版、印刷、运输等工作;感谢张泰永先生帮我做文字修改和把关,并写了读后感;感谢黎亚久先生和卢朝基先生的审稿编辑;感谢张永新先生愿意协助出版印刷;感谢田苗苗和Janice做了生动清新的装帧设计和版面设计;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老友单慧敏和陈继良于繁忙中拨冗,在文法、修辞、修图及校稿和排版等工作中的尽力帮助,以及帮我排忧解难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先生叶致欣,他由始至终都支持和帮助我,给我莫大鼓励和信心。

但愿这本回忆录能让读者回顾往事,笑对未来,更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将爱传承,帮助更多人活出精彩的人生!也希望更多的人愿意为这段光辉的历史添枝加叶,为人类历史留下值得回忆的一页。

作者2018年12月

第十章到湖南医学院附一院进修

1. 新任务新环境

1980年6月,我接受的新任务是到湖南医学院(现改名为湘雅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习麻醉。上级领导告诉我,因为国内战争的需要,我们部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外科医生,现在还很需要麻醉医生,以配合外科医生进行大手术。在这之前,我在越南战地医院工作过,可以做一些中小型手术,但对于麻醉还是外行,必须从头学起。

以往我都是过集体生活,这是我第一次离开朝夕与共的战友们。按地下工作的保密原则,每换一个工作岗位必须改名换姓。我选了一个比较女性化的名字,叫做林娜。我的同伴叫李秀莲,比我小两岁。她之前刚完成在湖南中医学院的进修。我以前不认识她。李秀莲讲着一口福建腔的普通话。她比较文静,而且内向。基于保密原则,我们不能互相打听对方过往的“光荣历史”。

湖南外事办的干部把我们送到湖南医学院附一院。为了便于管理和照顾,院方安排我们住在医院的干部病房。我们的房间是在走廊的最顶头,厕所和洗脸间是公用的,位于走廊的中间。这避免了医生查房和病人出入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从我们的住处到麻醉科的办公室,用不了十分钟。我们十分感谢院方的细心安排。

湖南医学院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是湖南首屈一指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它是1906年由湖南省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学会联合创办的雅礼医院。1914年更名为湘雅医院。当年中国最出名的两所医院,被人称为“北协和,南湘雅”。这指的就是北京的协和医院和湖南的湘雅医院。湘雅医院秉承“严谨、求实、团结、进取”的口号,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医术和医德备受称赞。听说1949年前从中国湘雅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是得到美国政府认可的。他们移民到美国不需经过考试,就可在美国的医院行医;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所医院更名为湖南医学院为祖国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人才。它更以医术精湛,教学经验丰富,救治疑难杂症而出名。我们能在湖南医学院进修麻醉专科,真是莫大的荣幸。

2.麻醉医生的重要性

有人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救命”。又有人说,麻醉医生是外科领域的内科医生,是生命线上的保护神。作为麻醉医生,他必须拥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和基础。

在先进的西方国家例如美国,麻醉医生倍受重视,因为承担病人生命的救治与维护,他们的地位和薪水在医生行业中最高。但是在中国,麻醉医生在行业内确实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很多人甚至本身是医疗系统的人,都对麻醉专业缺乏理性认识。

麻醉医生到底有多重要呢?有人很贴切地形容麻醉医生的工作:在手术室里,只有一个人在时刻关注着这些属于你的生命数据。一旦出现异常,他会无声无息地给你纠正这些数据。让生命循着正确轨道继续运行。这个守候在身边“管理”你生命的人,就是麻醉医生。对于手术病人来说,最迫切的期望便是安全和无痛;而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则需要平稳和良好的手术条件。手术前,麻醉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心肺肝肾功能的状况、手术部位和手术的长短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手术中,要使用适量的麻醉剂确保无痛,并将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到正常范围之内;手术完成后,要让病人尽快苏醒,使其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这同样是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这时只有麻醉医生在处理一个个不良的数据,使生命从这些数据中走出,然后将病人交给另一组医护人员继续跟进,才算完成麻醉医生的工作。

然而大多数病人,只认识在台上为他们做手术的外科医生,却不认识在外科手术成功背后的麻醉医生。我认为麻醉医生是“幕后英雄”。正是因为麻醉医生默默无闻的付出,保障了一台又一台危急手术的成功,拯救了千千万万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病人。我们应该为这些“幕后英雄”点赞!

3.麻醉科起步

怀着兴奋的心情,李秀莲和我来到麻醉科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麻醉科主任徐启明老师和副主任叶观松老师。徐主任把在场的麻醉医生和老师们一一介绍给我们,并告诉我们今后的实习主要是由赵绿芹老师带领。如果赵老师不在,就由刘钟淑老师和杨剑华老师指导我们。

我们每天上午八点前进入手术室,跟着赵老师学习如何给病人施行麻醉。下午回到办公室,由徐主任给我们讲解麻醉的基础知识。八十年代,中国各大医院常用的麻醉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和针刺麻醉。徐主任向我们讲解常用的麻醉种类、麻醉药物、麻醉中的注意事项、如何根据病人和手术的需要选择麻醉的方法和剂量等等。

在我实习的那段日子,最常用的就是椎管麻醉。椎管麻醉分为腰麻、硬膜外麻醉和骶神经麻醉。其中用的最多的是硬膜外麻醉。其方法就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或骶神经根,暂时麻醉该神经根支配的区域。这种方法适合做妇产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的下肢手术等。麻醉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的长短分单次或连续给药。例如,子宫附件全切手术,范围广、时间长,我们通常要把两条很细的导管插入硬膜外腔,一条向上、一条向下间断性给药,效果非常理想。当时我们麻醉科也曾经接待过几批美国麻醉医生。当他们看到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完全清醒而且无痛地接受手术,纷纷赞不绝口。他们愿意学习并将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带回美国。在麻醉科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做得最多的也是硬膜外麻醉,而且大部分都很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麻醉水平,我每次都很认真地记录并将自己做过的几百例麻醉记录在案,为日后在野战医院的麻醉工作打下基础。

另一种常用的麻醉是全身麻醉。它可分为吸入性麻醉、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在我实习期间,几乎没有用过吸入性麻醉,最常用的还是静脉麻醉。其方法就是将麻醉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对于时间长又需要肌肉松弛的大手术,就必须加用肌肉松弛剂施行气管插管。

开始我看到老师们插气管导管动作非常纯熟,速度也很快,以为挺容易的。但是到自己实际操作时就感到笨手笨脚,有时还插不成功。赵老师很耐心地指导我并说要想插管顺利,病人的体位一定要好,肩下要垫个小枕头,让头部充分后仰;插管时动作要轻巧准确,才能顺利的将气管导管插到适当的位置。经过多次的练习和实践,我的插管技术也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指教。

我们手术室共有十个手术间,每天都排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手术。手术中不论是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麻醉医生或是手术室护士和护工,虽然大家岗位不同,但都配合默契,让每台手术紧凑顺畅地进行。进到手术室工作,就很难做到按时上下班。大手术或急诊手术常常超时,但又不可能中途换人,所以加班加点、熬夜吃不上热饭菜也是常见的事。但那时人们的心态都很好,很少听到有人抱怨,更没有人拿过红包。

我们麻醉科的医生,不仅要应付手术室的麻醉;如果病房有急救病人,我们必须立马背上急救箱到病房参加抢救。每次抢救工作都分秒必争,稍微耽搁,一条生命就会结束在我们的手中。所以在麻醉科工作,使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 用品从哪里拿出来,用完后洗干净就必须放回原位;用过的气管导管,必须按照其号码和数量及时补充,这已成为麻醉科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记得那时手术室的条件还很简陋,夏天没有空调,只能靠风扇帮助降温。外科医生穿上手术衣进行手术时,常常是汗流浃背。巡回护士除了协助传递台上所需的用品和清点手术用过的纱布和器械外,还需要负责给手术医生擦去额头和脸上的汗,以免汗水滴入伤口,引起感染。在手术室工作的所有人员也常常因为天气炎热,工作紧张,忙出一身大汗。那个年代的医护人员真的是任劳任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也深深感受到我们麻醉科是一个团结紧张、技术过硬的战斗队。在工作中我不仅学会了怎样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做人。

在80年代,我们医院除了常做上述两种麻醉之外,还开始做针刺麻醉。针刺麻醉是把中医的针刺止痛技术应用在西医的外科手术中。根据手术部位和病种,按照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的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效果后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它的优点是病人清醒,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经济安全。但缺点是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但对于缺医少药的野战医院,针刺麻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 .学习针刺麻醉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要被人们接受,都需要一个验证的过程。当年全中国各大医院都在推行针刺麻醉。我们麻醉科的徐启明主任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他告诉我们,刚开始推广针麻时阻力很大,因为我们医院大多数外科医生对针麻都抱怀疑态度,特别是颅脑外科的王主任。为了验证针麻的效果,徐主任挑选了适合的病人,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术前的探访和各项准备工作。但真正实施针刺麻醉手术开始切头皮时,王主任仍很担心针麻的效果,为确保针麻的有效性,使手术能顺利进行,他每切一刀就问一次病人“痛不痛?”病人每次的回答都是“不痛”。最后,医生在病人清醒和无痛状态下顺利地摘除了他的脑骨膜瘤,成功打响了针麻手术的第一炮。之后的许多病例,都陆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之后其他外科医生也逐渐接受了针刺麻醉。想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针刺,能够达到那么厉害的效果!

在301护校培训时,我学过针灸,而且同学之间互相练习,亲身感受过那种“酸麻胀”的“得气”感觉。在后来的生活中,我们也常运用针灸为身边的同事和周边的老百姓治疗顽固性头痛、失眠、腰腿痛、面瘫、口角歪斜、痔疮、闭经、痛经等病症。记得在越南期间,我们“八大金刚”之中的单慧娟,曾用针灸治愈了一个因脑炎导致偏瘫的患儿。其他几位同伴也用针灸治愈许多痛症和疑难杂症。当地的老百姓纷纷称赞中国的医疗技术好!看来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针灸技术真应该好好传承啊!

为了让我们把针刺麻醉的效果做得更好,徐主任派李秀莲和我到针灸科进修三个月。

湖南医学院是全省出名的教学医院,许多外地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都集中到湖南医学院。那时,病人非常多,针灸科的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刚去的头一个星期,老师安排我们上午实习,下午学习理论。上午病人特别多,我们跟着袁老师和张老师,看她们怎样根据病情为病人选择适当的穴位;学习她们的进针手法和如何让病人尽快“得气”;另外观察她们如何根据病情,调节刺激的强度;如何使用电针麻仪,让针刺达到更好的效果。许多病人进来时,皱着眉头或是用手按着疼痛的部位,经过治疗,满脸笑容地离开针灸室。我们真为老师们的技术和患者的康复感到高兴。

到了下午病人相对比较少。针灸科的马医生(化名)就有系统地给我们讲解:针灸学概论、十四经脉的循行、常用穴位的取法与操作、针灸治疗原则、针灸处方和各种常见病的治疗等知识。

老师们知道我们以前学过针灸,所以第二个星期就放手让我们给病人进行治疗。刚开始,袁老师或者张老师会在旁帮忙纠正,指导我们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提高针刺疗效。后来看到我们已掌握了针灸的基本技术,就让我们单独给病人扎针治疗。许多湿气重的病人,除了扎针外还加上艾灸治疗,效果更好。在针灸治疗中,大部分病人都采取卧位。因为躺卧在床上,病人能更好地休息,有利于保持治疗中的体位,也可以避免晕针时发生意外。

说到晕针,我在实习当中还真是遇过一例呢!那天中午11点多,有个女孩因为痛经来到我们的针灸室。我询问病情之后,给她选了三对穴位。开始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时,病人还能和我讲述她的病情。就在我准备扎第三对穴位的时候,病人突然说她头晕,恶心;我看见她口唇和脸色发白,马上意识到她晕针了。我立即安慰病人,并轻轻地把针拔出,给她喝了一杯葡萄糖水。过了一会儿,她说感觉好多了,脸色渐渐恢复红润。原来她晕针是因为没吃早餐导致的低血糖。我在这例个案中学习到的功课是:我们不能只注意治疗患者的腹痛,也要关注患者因为病痛引致的生活改变,在治疗中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意外。

三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小李和我已学会熟练和准确地给病人针灸,并且掌握了常用穴位的取法和操作、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配穴等等。非常感谢针灸科的各位医生和老师们,特别是袁老师和张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

5. 针刺麻醉的可行性

完成针灸科进修后,我们回到麻醉科。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用针刺技术给病人做麻醉。其实不是每一个病人都符合针刺麻醉的条件。我们在筛选病人时要考查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手术区域是否适合用针刺麻醉解决疼痛问题;

第二,病人是否有信心接受针麻;

第三,病人平时情绪是否比较稳定。

记得我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22岁的女孩子。她中等身材,短粗的脖子,红扑扑的圆脸显得文静。凭着我们的职业习惯,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的脖子比正常人粗大,她要做的手术是双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我做了自我介绍后,核对了她的姓名和各项资料,问她是否听说过用针麻做甲状腺手术?她指着邻床的病人说:“那个姐姐前两天刚做完手术,很成功。”从我们的交谈中,可以看得出她对针麻有信心。我摸了她的双手挺干爽的,她不是交感神经容易兴奋的人。我认为她适合用针麻做手术,于是我用对比的方式讲解了全麻、局麻或针麻切除甲状腺肿瘤的利和弊。

记得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全麻的好处是病人完全无痛,但因为病人不清醒,在切除甲状腺肿瘤时,有可能误伤喉返神经,影响日后说话的声音;局麻的好处是病人清醒,但止痛效果不完全;如果打多了局麻药,皮肤肿胀,缝合后会影响伤口的美观;针麻可以避免上述两种麻醉的弊端,加上甲状腺位置表浅,周围没有丰富的神经,在手术前给予适当的针麻刺激,再配合适量的止痛剂,手术应该能顺利的进行。通过我的详细解说,那女孩同意做针刺麻醉。我协助她签了“手术同意书”并向她交代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虽然针刺麻醉在我们麻醉科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其他老师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我这个新兵,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个“新鲜事物”,心中还是七上八下,不知道手术的成功把握到底有多大?!

第二天早晨,我提前进入手术间,看见那女孩安静地躺在手术床上。我和她打了招呼,按常规核对了病人姓名和各项手术资料,在她的手臂上开通静脉输液通道。然后,把两支针灸针刺入她双手的“合谷”穴;又在她的双脚扎了“太冲”穴。当她“得气”后,我把四支针分别与电针麻仪连接,持续给予适当的刺激。一切准备就绪后,为了缓和紧张的情绪,我开始和那女孩聊天。她一直很平静地躺卧在手术床上,等待手术开始。

当外科医生消毒她颈部皮肤时,我加大了电针麻仪的刺激频率,并从静脉中缓缓注入50毫克的杜冷丁。当医生开始切皮时,病人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我从监测仪上观察到她的血压、脉搏和呼吸,一切都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开始了一会儿,病人就睡醒了。我和她聊天,问她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她的回答都说“没有”。医生动作熟练地止血和剥离肿大的甲状腺肿瘤,每切除一侧甲状腺肿瘤时,都跟她讲话,保证没有误伤喉返神经。整个手术用了一个多小时。病人清醒,完全没有痛苦,那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感到十分惊讶和兴奋。

在那段期间,我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还成功应用针麻完成好几例中风患者的颅内血肿切除术。进入手术室前,那些病人的患肢还举不起来;当医生清除血肿后,病人的患肢马上能够抬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手术当中,病人始终是清醒的。他和我们一样,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使用各种手术器械甚至电锯发出的声响,但是病人没有一点痛苦。我禁不住要对针刺麻醉的神奇功效表示叹服!!

6. 到心电图室进修

在手术室中无论手术大小,都需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是急诊大手术,监测病人的心电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手术过程中心脏功能紊乱,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心脏骤停。纵然手术成功,但是病人心跳突然停止,一切功夫都白费了。所以,洞察异常心电图及学会及时处理,成了麻醉医生必备的功课。

以往在学校里我学过心电图,但因为学时很短,对它的认识很浮浅。为了更好地在手术室工作,徐启明主任派我到心电图室进修三个月。

湖南医学院附一院心电图室的负责人是史训凡老师。他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无论什么奇形怪状或难以分辨的心电图,到了他手中,很快就会有正确的答案。协助他的还有几个技术员和实习医生。面对每天数以百计的病人,他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效率的。除了应付门诊的病人外,他们有时还要提着心电图机到各个病房为卧床病人做心电图,并要尽快写出报告,交给病房的主诊医生。

我毕竟是心电图室的新兵,要能像史老师他们那样高效率地工作,首先要从基础理论学起。要学会分辨正常和异常的心电图。史老师给我定的目标是:两个月后,我必须熟练地掌握正常的心电图和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并且能单独值班,独立出报告。史老师特别强调,一定要正确和谨慎地分辨什么是心房早搏和心室早搏;因为这两种早搏,有时图形很相似,但由于治疗所用的药物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的结论出了差错,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

那时心电图室是24小时轮班工作。白天接待门诊和住院病人,晚上只接受病房的急诊。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住院医生都会看心电图。晚上病人心脏不舒服,电话铃声一响,我们就马上提着心电图机到病房,给病人做心电图并马上写出报告,交给当值医生。

我值班的第一个星期还有老师陪同。到了第二个星期,史老师就放手让我一个人值班。对于“初出茅庐”的我,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心里压力特别大,有时会紧张得全身冒汗。我真正体会到“压力就是动力”的真实含义。

感恩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们的细心指导和我个人的努力下,三个月后我达到史老师给我定的目标,可以“独当一面”了。

我告别了耐心教导和热情帮助我的所有心电图室的老师们,又回到麻醉科继续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7. 感恩篇

五年半的学习,一转眼就过去了。我非常荣幸能在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麻醉科得到徐启明主任,叶观松副主任、赵绿芹老师、杨剑华老师、刘钟淑老师、谭秀娟老师、彭行芳老师以及众多的麻醉科医生们的教导和帮助。让我从一个麻醉科新手,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麻醉科医生,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谆谆教导和毫无保留的分享。特别值得敬佩的是徐主任。他是个德高望重的麻醉科前辈。他总是那么谦卑,乐于教导和帮助我们。我去香港考牌时,徐主任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我非常感谢麻醉科的各位老师,让我完成了有关临床麻醉的理论课程,掌握了各种常用的麻醉方法,并且参加了许多次危重病人的抢救。让我在麻醉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获得较强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我还常有机会为本院医生和护士的家人做麻醉,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称赞。这都是麻醉科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和认可。

在我们五年多的学习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幸的事情。1981年3月,我的同伴李秀莲患结肠癌做了手术。之后她需要化疗,只好暂停麻醉科的学习。而我仍旧继续麻醉科的进修。为了让小李早日康复,外事办给我们请了刘再仙大姐,照顾我们的生活饮食。

刘大姐心地善良,非常能干,还做得一手好饭菜。她照顾小李,可说得上耐心又贴心。小李因为化疗常常呕吐,吃不下东西,体力消耗很大。刘大姐就煮清淡的食物,让她少吃多餐。听说湖南的水鱼对癌症病人康复有好处,她又不辞劳苦,到农贸市场买来水鱼,在家中清洗干净,炖好拿来给我们吃。在她细心的照料下,小李终于完成了两个疗程的化疗。

我们马共总书记陈平十分关心小李。他让我转告医生,只要是李秀莲治疗过程所需用的一切营养品和辅助药品,他都会尽最大努力,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购买供给小李使用,让她尽快从癌症病痛中康复过来。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的关爱和帮助,小李的康复的确比其他病人更快更好。

另外,院领导和麻醉科的老师们也常来看望和鼓励小李。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结识了小李的主治医生张成裕和张医生的妻子陈捷老师。他们都是印度尼西亚华侨,在饮食上和我们有相似的爱好。虽然,张医生和陈老师工作繁忙。但有时他们还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做客。陈老师还做许多印尼风味的饭菜招待我们,使我们有回到家乡的感觉。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关爱和支持,李秀莲经过两次手术和两次化疗后完全康复,直到现在她还很健康地在香港生活。

1985年12月,我完成了五年半的麻醉进修。怀着十分感恩的心,李秀莲和我告别了耐心教导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和同事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湖南医学院,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由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转变,马来亚共产党由地下状态浮出水面。我们有机会再次回到湖南医学院与培养和帮助我们的麻醉科前辈重逢,共叙友情。感谢他们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支持马来亚共产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感恩湖南医学院的领导,感恩麻醉科的全体老师和同事,感恩为李秀莲做手术的外科团队和照顾我们生活的湖南外事办及有关人士;您们的恩德,让我们永世难忘。

(本文摘自杨美燕的回忆录“一抹南洋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