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娟教授,原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湘雅医学院麻醉学系创始人之一,已故湖南现代麻醉学奠基人徐启明教授的夫人。她是站在徐启明教授身后的女人,也曾经是站在湘雅医院整个大外科后面的重要支撑者之一。她参与和见证了湘雅医院麻醉科六十余年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她更是湘雅医学院麻醉学三十年风雨兼程的领路人。
如果要为湘雅医院的麻醉科写志,谭教授无疑是一个位重量级人物。在徐启明教授的自传《惊回首》中,有苏东坡的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或许,他和她共同岁月的诠释,就是这几句词所体现的境界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
在1956之前,鼎鼎大名的湘雅医院是没有麻醉科的。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一组人做手术另一组人帮助做麻醉;如此轮流,互相帮助手术。这样的情况,现在是无法想象的。外科的大发展,依赖麻醉医学提供的平台。这个概念在现在是普遍认同的。1956年,麻醉科在外科手术大发展的前提下应运而生。力主成立麻醉科的人,是当时的大外科主任谢陶瀛教授。徐启明是第一位麻醉医生,王静静是第二位麻醉医生。谭秀娟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妇产科工作。麻醉科组建之初,根本没人愿意来。医院要从妇产科的医生中抽调一人到麻醉科,作为一名党员,她主动服从了医院的安排,来到了麻醉科,变成了一名麻醉医师。麻醉科在当时,不是一级临床科室,属于医技科室。谭秀娟作为一个党员,服从是她唯一的行动。因为有了徐启明,王静静,谭秀娟等五位医师的加入,麻醉科正式成立了。从妇产科,转到麻醉科,这是她的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她从此在麻醉医学的领域里,披精执锐,开拓前行。她们和徐启明教授等一道,成了湘雅医院麻醉事业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麻醉科是风险极大的科室。刚刚成立的麻醉科,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的脆弱。徐启明教授几乎的是日夜不离手术室,辅导大家并跟随着大家一起工作。谭秀娟就是在徐启明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开始了麻醉工作。
当时湘雅医院的外科已经有了5个科室。外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麻醉科异常繁忙。谭秀娟老师说,他们几乎是24小时在手术室工作,5位麻醉医师,跟着五个外科医生连轴转,只要有手术需要,除非是生了起不了床的大病,否则就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当时工作条件特别差,没有任何监护仪,更不用说麻醉机了。麻醉医生不仅要做麻醉,手还要摸着病人的脉搏,观察生命体征,记录呼吸脉搏血压;脚要踩着抽吸机,不停地为病人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眼睛看着主刀医生的手术,每五至十分钟就得记录一次病人的生命体征。(在基本没有麻醉机、监护仪和记录仪的情况下做全麻)。工作之辛苦,责任之重大,真是难以言表。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很多年。节假日都基本不休息,她甚至忘记了有周末这回事。
没有麻醉机,麻醉医生就是麻醉机。医生自己用手掌握开放式的乙醚麻醉。那是非常原始的方法。除了病人吸入的一部分,挥发在空气中的,就被手术室的手术医生、护士和麻醉医师吸入了,麻醉医生操作离的最近,吸入的最多。有次做完一台全麻手术,回到宿舍,因为无法忍受谭秀娟身上挥发出来的满屋子的乙醚的味道,同屋的同事住外面去了。乙醚的气味,在中学时就听化学老师讲过,是非常难闻的一种麻醉剂。作为普通人,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但是,谭教授认为这是他们的工作,稀松平常。
谭秀娟参加麻醉工作后的历程,并不顺利。从1956年到1979年,她做了23年住院医生,其中的坎坷变故非同寻常。作为很早加入了共产党的老党员,她经常像螺丝钉一样,被安排到各个岗位。1958年,湘雅附二医院成立,谭秀娟参加了湘雅二院的开院奠基工作和完成了湘雅二院麻醉科的建立工作。1959年,国家号召中医学习西医,谭秀娟和国内最著名的内科专家张孝骞一起去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了两年半的中医。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了针麻。回来后到了到医院的中医教研室工作。文革期间先后五次下放到农村。直到1964年才又回到麻醉科。
在回到麻醉科以后,有领导要求他们探索中医麻醉用于临床,谭教授和徐教授因此做了多年临床研究,发现中医的针麻规律难循。有的病人有用,有的手术有用,重复性较差,似乎只在剖宫产和甲状腺的手术中可以应用,效果也不如西医麻醉药的效果。多年之后回头看,那些工作只能说是将就,还没有用于临床麻醉的价值。她和徐教授,就是这样,一直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着医学工作者的基本原则。
在硬膜外麻醉方面,他们发现,南方人身材偏小,麻醉的剂量不能按照说明书上的做,而是从小剂量开始试用,他们是国内最早探索硬膜外麻醉个体化用药的医生之一。谭老师和徐教授曾经做了一千多例的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投给某杂志社后,受到杂志社人的质疑,因为他们根本没做见过这么小剂量的硬膜外麻醉,也没见过这样的报道,完全不相信他们的结果。后来,杂志社经过多方证实,别人也开始重复了他们的临床结果,这才让编辑们认可他们数据的可靠性,最后刊登了他们的学术文章。这篇论文,为很多南方病人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了依据。
直到现在,湘雅医院的麻醉用药,也是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摸索病人差异化的给药剂量,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方法,减少了病人的麻醉风险,保障了病人的安全。她就是这样一个求真,求实的人。这样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和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湘雅医院麻醉科共同的精神品质。
在徐启明教授担任湘雅医学院领导职务期间,谭秀娟教授担任了麻醉科主任。如果说麻醉科整个的前景规划出自于徐教授之手,全力以赴去实现这个规划的领头人,便是谭教授了。不知道他们在工作中为麻醉科的前景,做了多少讨论和设想。而现在的麻醉科发展,证实了她和徐启明教授的战略眼光是正确。郭曲练主任常说,谭教授和徐教授的的远见卓识是十分难得和宝贵的,对于整个湖南麻醉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竹仗芒鞋轻胜马
文革结束后,谭教授已经五十多岁了,这十几年时间,麻醉科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本科生。郭曲练和鄢建勤是文革结束后进入的首批本科毕业生。这样的年龄结构,是两代人的差距了。当时的麻醉科,在医院外科医生的眼里,是非常值得信任的科室。他们以自己扎实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树立了很高的声望,如何将重担传给他们,成为了谭教授等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们又设计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其中一条,住院医师必须先到其他临床科室轮科两年,才可以回麻醉科工作。但这一条,就给当时的几位老专家和谭教授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天命之年,几个老教授要像年轻住院医师一样值夜班,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谭教授说着这些总是感概不已。她说,那时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年轻人给培养历练出来。谭教授反复强调,麻醉医生在手术间内,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而且瞬息万变,病人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全面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麻醉医师就不能马上处理好病人。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谭秀娟和其它老教授,总是把工作摆在第一位。年轻人去轮科,临床麻醉的日常工作全靠老教授们支撑着,他们为了年轻人的成长,为了麻醉事业,牺牲了多少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是以牺牲了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这是何其宝贵的精神啊。
为了保障病人术中的安全,当时还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包括在各种麻醉中麻醉医生必须坚持在手术间,特别是在当时监测条件不完善,麻醉设备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外科手术没结束,麻醉医生就不能离开,直至手术结束,等着病人苏醒,送回病房后麻醉医生才可以离开。几十年中,她和同事们总是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按时休息。从日出到日落,从黑夜到黎明,陪伴了千千万万手术患者。
说到这些,谭教授不断的说,我们的同事太好了,支持我的工作。其实,这又何尚不是湘雅医院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共同特质呢?
为了了解麻醉领域最新的发展状况,谭教授他们在生活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花了大量的钱订阅国外最前沿的医学杂志,原版的英文杂志是相对昂贵的,这些书籍和杂志耗费了他们的大量的收入。他们一直跟踪国际最新麻醉学进展,凭借他们的战略眼光和大家的艰苦努力,湖南麻醉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湘雅医院麻醉科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的水平跻身于国内一流。
湘雅医院麻醉科很早在全国就开设疼痛亚专科,同时也是全国最早开设综合性ICU的医院之一。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几经波折,最后还是把重症医学亚专业给建立起来了。湘雅医学院是最早开设麻醉学系本科专业的部属院校。谭教授是第一任的麻醉系主任,是湘雅医学院麻醉学系的创始人。
在谭教授担任麻醉科主任期间,正好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时候,麻醉学大发展的机会到了。徐教授当时担任了校领导,但是一直配合谭老师建设麻醉科和麻醉学系。为了实现麻醉科发展的宏伟蓝图,谭老师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文革二十年,几乎没进过新人,谭教授也没有因此降低进新人的标准,她要求必须进临床医学本科生以上学历的。在培养学生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有句话叫上级医生放手不放眼。就是手把手地教,就是能独立工作了,也要不停地关注着他们,这样的要求,一直延续到现在。
她还是湘雅医院麻醉科最早的硕士生导师之一。麻醉科现在很多高年资骨干医生都是她的学生,而现在的麻醉科早在2007年就被国家批准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的学生们如今也在各自的医院和岗位上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谭教授是医院有名的巾帼英雄。她对于麻醉科在外科同行中树立声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说,我们要在外科面前具有话语权,必须是我们自己的工作得到外科的认可和钦佩,这是关键。麻醉科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学术水平,在外科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外科开展的任何新的术式、大手术等,都会事先与麻醉科商量。麻醉科也是非常积极地配合,为外科手术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撑。可以这么说,一步步的走到了现在,没有麻醉科的快速发展,外科是不可能达到目前的水平的。
谭教授说这话,表情是那样的自然和自信。她说,比如,神经外科的发展就是这样,改革开放初期,神经外科手术,是死亡风险非常大的,术中出血问题时刻威胁病人的安全。为了保障病人的安全,每个病人,都要在术前仔细研究病人的情况,注意术中的出血,生命体征监控,水电解质平衡的调控,准备解决问题的对策。从当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现在的技术成熟,麻醉科的平台支持不可或缺。为了病人的安全,他们在术前和外科医生充分的讨论病人,有时还和外科发生争执。以至于外科医生都知道,他们要做的手术,如果麻醉科认为风险太大,就要谨慎对待。这样的信任,也是在和外科的磨合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的。术前讨论的工作习惯,现在依然是湘雅医院麻醉科的工作常规之一。
为了病人的安全,谭教授对人对己都几乎到了要求苛刻的程度。她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她从未因此后悔过。她认为,为保障病人的安全,得罪任何人,都在所不惜。这就是这个巾帼英雄的气质,不少人都领教过她的个性。
在附二医院成立以后,上级管理部门就把湘雅医院的心胸外科完全搬迁到了附二院,作为附二院的重点专科发展,而湘雅医院的心胸外科却因此取消了。在七十年代,一个教学医院,没有心胸外科,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外界戏称湘雅医院“没心没肺”(指没有心脏外科和胸外科)。湘雅医院因此重建心胸外科。重新建科困难重重,为了协助心胸外科的快速成长壮大,谭秀娟教授等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无到有的开展各种新技术,术中的风险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因为麻醉科做了充分的人才和技术贮备,从先心病、瓣膜病,到心脏移植,心胸外科不断发展,现在,在全国都达到了先进乃至领先地位。这不能不说与麻醉科的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第一次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欣喜万分,但是,谭教授却觉得这个结果很平常。因为,为这一天,他们已经不知道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的多少次,五十年代末期,他们就开始了体外循环的动物实验。几十年的积累,使得她对湘雅医院的各种体外循环手术,都是很有把握的。她认为是水到渠成。所有看似轻松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和钻研。这些她都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了。在她身上,体现的就是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淡然。我们很难在她的身上再看到那些年轻人的激动和热情。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是大雨洗刷过的天空一样,无风无晴,归于淡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
往事已成追忆,对于过去的事,无论是风浪,还是坦途,谭教授都是无比的平静。她反复的说,我不怕压力,我也不怕吃苦,我从小就吃苦。
她多次回忆自己的童年,老家在广东。父亲是抗战中的飞行员,后来有去贵州担任了飞机厂的厂长。她曾经跟着父亲到贵州的飞机工厂生活过。颠沛流离的日子,没什么好玩的,就玩追雨,追太阳的游戏。其实,那个时候,也是她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学生时代回到了广州,并且如愿考上了中山医学院。在校期间,积极要求进步,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她的党性原则一直非常强。一直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她就是这样一个刚强理性,执着的人。她是如此热爱麻醉事业。讲到每次的事业发展机会,她就笑了,津津乐道。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湘雅医院得到了世行贷款,进了很多新的设备,她说,那是救了她的命。可见,事业,对她,像生命一样重要啊。
八十年代,湘雅医院的麻醉科还是属于医技科室,不是临床科室。为了争取麻醉科临床科室的地位,谭教授据理力争,从不放弃。为此她不知道和当时院里的领导争执了多少次,有人甚至对她的行为不理解。但是,麻醉科临床学科的地位,对于麻醉科的学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把麻醉医师培养成真正的临床医师,除了新人的轮科制度以外,她还制定了病案讨论制度,使得麻醉医师和其它临床医师一样,有病案讨论分析的习惯和能力。她就是这样始终坚持把麻醉医师往临床医生的方向培养。这是她坚持的理念之一。1989年,卫生部下文,麻醉科划归为临床科室,麻醉科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麻醉科的大发展时代真正的来临了。
谭秀娟老师创建麻醉系学时,已经是年近花甲了。她担任麻醉系主任,主持教学,麻醉系学生毕业后在各大医院广受欢迎,供不应求,体现了谭教授领导下的湘雅麻醉系具有很高的教学管理和医教研水平。她还负责全国麻醉学《麻醉生理学》和《麻醉解剖学》教材的主编工作。这项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但也是国内学术界对她个人的学术水平的肯定。她连续四次担任了《麻醉生理学》的主编,可见她在全国麻醉教学领域的地位之高。她还首创了麻醉解剖学的视频教学,编辑录制了视频教材。和解剖教研室的老师合作,亲自做硬膜外麻醉醉学解剖视频的教材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在现在看来是很常见的手段,在当时,是有开创性意义。
谭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医疗科研第一线,并做出了突出成绩。她领衔的“自由基在脑复苏中的作用的研究”,获得了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浅低温脑复苏实验和临床研究” 再次获得获得了199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她和徐启明教授一道荣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颁发的中国麻醉学特别贡献奖。另外,她很早就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荣誉。
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到麻醉科现在的发展,她非常骄傲和自豪。她说,因为地域的原因,湘雅医院照说很难在强手如云的医学行业里有优势的,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更具备人财物的优先发展条件。但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湘雅人不断的努力,湘雅医院在全国也算是非常好的医院了,南湘雅北协和的牌子一直被认可。至于她个人的贡献,她总是很谦虚的说,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谭教授多次说,我的同事们都太好了,为了科室的发展,他们总是全力的支持我,以事业为先,从未计较个人得失。他们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动力。
往事并不如云烟。在谭秀娟的眼里,往事的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今天的基石。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就是湘雅医院麻醉科现在的辉煌。
多年的惊心动魄,艰苦卓越或者是如履薄冰的工作经历,都已经成为过往。唯有麻醉事业的现在和未来,可以见证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谭教授也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而他们所开创的事业却如日中天,蓬勃发展。或许,就像刘禹锡的《浪淘沙》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生之幸,莫过于此。衷心祝愿谭秀娟教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祝愿湘雅麻醉事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2018年8月1日星期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