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yane.com

湘雅麻醉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雅人物 > 正文

将一生奉献给湘雅医院麻醉科的申建初老师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11-18 | 点击数:

       他是一位有着近50年医龄的麻醉科医生,他是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设备专家,他见证了中国临床麻醉学科,麻醉医疗设备的蓬勃发展,他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深耕50年,他就是申建初。我们见到申建初医生的时候,他穿着大白褂,戴着的医生帽遮住了满头的白发。老人家看上去慈祥、和蔼,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和他交流的过程中他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很难想象已经76岁了。 

      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医疗设备,一个简单的办公桌,不到8平米的房子,我们来到了申建初位于湘雅医院麻醉科的办公室。说是办公室,但看上去更像一个储物间,墙两边的架子上各种医疗设备琳琅满目,各个厂家的品牌争奇斗艳,有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脑氧饱和度监测仪、肌松监测仪、纤维支气管等麻醉科常用设备。尽管空间狭窄,但依旧干净整洁,各种物件摆放整齐,收纳有序,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加入湘雅,打开麻醉事业的大门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麻醉事业发展才刚刚步入正轨,现在被誉为“南湘雅”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办了麻醉科室。在当时加入湘雅医院的第一批“麻醉护士”就有申建初(当时没有麻醉医生的职称,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都叫做麻醉护士)。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医疗行业也如此,在当时的麻醉科室没有一台像样的医疗设备,连麻醉学相关的资料也是一本难求。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学习才是硬道理。因此他四处寻找可以学习的资料,有机会得到一份便会视如珍宝,用手抄的方式将厚厚的一本资料抄下来,成为自己的知识库,再还给人家,这样自己积累的资料就日益增多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晚上也不能松懈,白天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当天就要用笔记录下来,不断的温习。申建初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国家贫穷落后的年代从不放松学习,慢慢摸索着成长进步。

抗高压, 组建体外循环系统

      体外循环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信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对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系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70年代,需要做心脏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湘雅医院的体外循环系统还是一片空白。作为医院的第一批麻醉临床医务人员,组建体外循环系统的重任就自然的落在了经验丰富的申建初的身上。

     于是他走访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大型三甲医院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他们是如何开展体外循环系统工作的。 他们不远万里的到访学习也获得了其他大型医院的支持。为了方便申建初和随行医生的学习,北京一家医院为他们开放了露天的手术看台,近距离的观看真实的手术过程,以及体外循环系统的工作细节。

      尽管如此,申建初依然压力山大,不仅是自己第一次接触体外循环,并且这项技术难度大,直接关系着心脏病手术的成败,甚至是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让病人从此停止心跳。

      面对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申建初如履薄冰,然而让事情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技术的风险高,申建初很难得到其他医院在相关装置上的帮助。因为他们也不敢冒风险随意将这些装置给湘雅医院。 

      这其中有一个让申建初头疼的装置就是测量动脉血压装置中的一枚小探针。这个探针看上去不起眼,却是整个装置的核心零件,在当时的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为此,申建初走访了湖南省的各个工匠铺,寻找可以为他手工打造探针的匠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辗转了一个月后他终于得到了这个探针。为了实现血压可视,他利用学到的弹簧原理,用指针和弹簧组成了一个“显示器”,这样一个原始的血压计就做成功了。

      除了血压计的难题外,消毒是另外一个大难题。 70年代并没有专用的消毒机,人们使用最多的方式就是通过环氧乙烷进行消毒。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消毒器械,他又动用了自己的智慧大脑。 将环氧乙烷装入安培容器中,套上塑料袋,将需要消毒的器械放入塑料袋中密封起来,最后用工具敲碎安培玻璃,环氧乙烷就可以在塑料袋内为医疗器械消毒了。这样做高效又安全。 因为没有规定的消毒标准,因此申建初想到了通过碘的颜色的变化进行消毒成功与否的判断。 体外循环体统组建从开始到投入使用都充满挑战和压力,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学习和半年的实践,一个初具雏形的体外循环系统在康雅医院麻醉科建立了起来并开始投入手术。 和现在通过人工心肺机相比,当时手术难度要大的多。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确保体外循环系统都正常运作,还不能有气泡的产生避免出现空气栓塞,申建初和其他两位同事必须目不转睛的盯着设备,容不得一丝马虎。虽然艰难,但却是湘雅医院手术史上具有跨越意义的一步,他不仅让心脏类的手术得以开展,也为湘雅医院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战设备管理,一干就是16年

      2000年,在湘雅医院工作近30年的申建初到了退休的年龄,本可以开始安享晚年的他却收到了领导的不情之请,医院一时间离不开申建初,需要他继续上岗。随着八九十年代医疗设备的发展,医院引进的设备越来越多,在当时只有申建初对所有的设备了如指掌,如果他离开医院,麻醉科会面临人才断层,工作难以继续开展的严重局面。 因此医院领导请求申建初留下来负责医院设备的管理。 面对领导的再三请求,他没有拒绝的理由。老人对我说,他从来都是一个“听指挥”的人,上级的命令对他来说有着“军令如山”的威严,因此他义无反顾的接受了这个任命,一干就是16年,到今天我们采访他的时候,老人还在设备室这个不足8平米的小房子里面工作着。

      对于为什么科室要设置这样一个职位,他说,“以前我们是没有这个职位的,因为以前手术数量少、手术室设备也很少尤其是麻醉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术室的发展很快,监护仪也丰富了,有传统的心电监护仪、血氧监护仪、脑电监护仪、麻醉深度监护仪等等。注射泵不但有恒速泵,也有了多种输注模式的泵、到现在有了把控泵,麻醉机成了手术室的标配设备。设备的丰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操作问题。比如说手术中发生监护参数消失,这时就要判断是设备问题呢还是操作问题,大部分情况来讲都是使用问题。而这就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做设备专项管理。而我呢正好是搞麻醉出身,在湘雅工作了四十多年经验,在工作中经历了医疗设备从简到繁的漫长历程。对于手术室设备的原理、操作都有较丰富的经验,现在借助这个职位把经验传给后人。”

       除此之外,他也十分喜欢把弄这些设备,研究研究它们的技术,比较比较它们的性能,是他生活的一大乐事。就是带着这种使命感以及对事物本身的爱好,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期间,也有过回家养老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如今科室找了一个医疗设备专业的年轻人过来接替申老,已经跟着申老学习一年了。但是这毕竟是申建初16年的心血,要想独当一面也没有那么简单。他说再带一个月就应该没问题了,自己也可以真正的退休了。申建初老人将16年的心血传授给了年轻的一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勤恳一生,匠心50载

      采访过程中,对工作的孜孜不倦是申老的处事态度。无论是在加入湘雅医院之初,还是现在退居设备管理,他始终对工作有着百分百敬畏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红色革命的时代,对国家的兴衰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当时,总觉得自己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事情,医院的事情才是大事。小孩刚出生,没人照顾,依旧保证每天6点准时上班,尽管那时候没有考勤打卡的制度,都是靠自己的自觉和自律坚持着。” 后来,申建初老人索性住进了医院,这样更加方便应对随时到来的紧急任务,并且还主动要求上晚班,方便其他的同事晚上休息。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就像申建初老人,他对国家的情怀,对麻醉事业的坚守执着,对每一位病人的责任心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就是中国上一辈“匠人”的代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