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yane.com

湘雅麻醉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雅新闻 > 正文

我国麻醉与疼痛学家发表神经病理性疼痛新学说:全神经损伤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2-15 | 点击数:

        由我国本土麻醉与疼痛学家提出的一项原创理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神经学损伤学说”日前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官方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该杂志也是由我国疼痛医学奠基人韩济生院士创建的第一本疼痛医学中文核心期刊。新学说作者为我国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安建雄博士及其博士研究生张建峰医师。

我国麻醉与疼痛学家发表神经病理性疼痛新学说:全神经损伤

       安建雄与张建峰所著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神经学说日前发表在《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有一种疼痛变化多端,难以理解,患者有时感到针扎、刀割、撕裂,时而为电击、火烧,有时觉得稻草插,有时又似砂纸打,即使仅仅是轻轻的风吹和衣服摩擦,都会诱发令人恐怖的剧烈疼痛。一旦患上这种疼痛,多数患者迁延不愈,生不如死,这种疼痛通常被医生们叫做“神经病理性疼痛”。本文主要作者,长期从事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安建雄博士则形象地称之为“魔鬼”般疼痛。外伤、手术、化疗、放疗和病毒感染等都可以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人群发病率高达7%,仅在我国就有9000万该病患者,患病后病人不仅生活质量大幅降低,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神经病理性疼痛之所以被称为顽固性疼痛,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口服药物效果有限,常用的抗癫痫类药物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而且容易产生耐药;一些疼痛严重的病例不得不靠阿片类药物缓解症状,长期使用几乎都会发生阿片类药物依赖甚至成瘾。有的医生不得不采取神经切断或损毁的极端措施,遗憾的是神经损毁后部分病人根本无效,而另一部分病人虽然疼痛暂时缓解,但同时出现麻木和异常感觉,不久后会复发,此时麻木如果仍然存在,则形成所谓“痛性麻木”,这是一种异化的感觉,有时让人痛不欲生,曾有病人因不能忍耐痛性麻木而自杀身亡。

与其他顽症一样,神经病理性疼痛所以成为难治性疼痛,主要原因是发病机制不清,以往曾先后诞生过特异性学说、强度学说、模式学说、和闸门控制学说等各种理论,试图解释神经病理性疼痛,遗憾的是仅有闸门控制学说被同行接受。然而随着神经科学和临床疼痛研究的深入,闸门控制学说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现有疼痛理论很难解释神经病理性疼痛复杂多变的临床现象及疗效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诡异多变的临床表现,并安全和有效地指导其临床行为,我国著名麻醉与疼痛学家安建雄博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在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指导下从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研究生毕业后,远赴世界上最大的麻醉科-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学习,经过近四年深造后,回国先后建立了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创新动物疼痛模型,安建雄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基于对经典学说、大量临床实践证据和动物实验结果的深入思考,最终提出周围神经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全神经损伤学说(Comprehensive Neural Insult Theory)”,并于日前《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刊发,这一工作历经27年。主要作者为安建雄及其指导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建峰医师(张建峰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该学说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包括潍坊医学院麻醉学院暨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麻醉科等。

根据这一新学说,作者给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全神经学说赋予的定义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引起包括大脑、脊髓、神经节和对侧周围神经在内的广泛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其核心内容包括:一方面患有幻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为代表的周围神经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千奇百怪,令人费解;另一方面,这类病人的周围神经被切断或损毁后,其结果并非我们所期望的“疼痛上传信号通路被阻断后便不会感知疼痛”,而是表现为根本无效,或者疼痛缓解后再复发,甚至出现麻木等疼痛以外的新症状。然而未经神经损毁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如选择神经调控或者修复措施,多数病人可以得以缓解甚至痊愈,与之相伴随的是患者但经过神经损毁后,神经调控和修复措施常难以奏效。动物实验的结果还证实,神经病理性疼痛均有明确的脑、脊髓和神经节的结构破坏及认知功能障碍;经神经调控和神经修复治疗后,上述神经结构破坏和认知功能障碍都得以纠正。

我国麻醉与疼痛学家发表神经病理性疼痛新学说:全神经损伤

                                                           全神经损伤学说模式图

安建雄教授强调说,从唯物史角度看,我们并不否认神经损伤为主的镇痛治疗曾对三叉神经痛等顽固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曾经发挥的作用,但未来寄希望更多地采用神经调控和修复替代神经损毁, 从而让患者更多获益。

据悉,安建雄团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转化医学手段,开展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研究,也即首先在临床上发现科学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室研究探索问题的机制和解决方案,最终将研究成果再返回到临床应用,直到验证疗效后再积极进行成果推广。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中枢性和周围性性之分,安建雄团队经过二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临床上已经用神经修复和神经调控方法彻底替代了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疗法,使得多数周围神经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典型的案例是幻肢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以往几乎成为不治之症,现在即使患病多年,只要未经神经损毁,90%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不过安建雄也透露说,以中风后丘脑痛为代表的中枢性疼痛,虽然在实验室动物研究中取得数项进展,但在人类研究中的进展非常有限。安建雄在采访中表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多数疼痛疾病我们都能够有效地解决,遗憾的是对丘脑痛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控制手段,不过我们发现先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丘脑痛并不符合上述全神经损伤学说,也就是说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不伴有广泛的脑和脊髓破坏,我们正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精力研究丘脑痛的机制和控制手段”。

安建雄简介: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客座副教授,潍坊医学院麻醉学院特聘教授,名誉院长,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创建三种蛇毒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创建了以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药物成瘾性慢性失眠新模式。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英文论文60余篇。是我国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之一。

张建峰简介: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医师。先后毕业于潍坊医学院麻醉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导师安建雄指导下,建立新型丘脑痛模型、总结多模式睡眠新学说,成果分别在美国介入疼痛医师官方杂志和美国睡眠医学会官方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