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黄长盛副教授团队在《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ulating Level of Myelin Basic Protein Predicts Postherpetic Neuralgia”的文章。该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患者血浆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与临床危险因素相结合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HZ)最常见的并发症。已有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不同年龄层患者中,其发病率在10%-70%之间。带状疱疹患者PHN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间不断升高,一旦发展为PHN,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现有的治疗策略更倾向于在HZ早期依据危险因素进行PHN风险预测,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发展为PHN风险较高的患者采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既往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临床危险因素与PHN存在相关性,但缺少与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客观指标。本文从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中存在神经损伤这一特点入手,筛选了一系列血清学指标,找出与PHN相关性优良的指标,并结合经典的临床危险因素共同构建多因素模型,实现对PHN的预测。
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处于带状疱疹皮疹期以及皮疹消退后一月以内的患者82人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健康志愿者21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开始时采集其流行病学资料信息以及外周血标本收集到的外周血样本,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可溶性蛋白100B(S100B)的血浆浓度,以及循环游离DNA(cfDNA)浓度。所有患者均随访至退疹后90天,根据其预后,分为痊愈组和PHN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可作为PHN预测因子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及流行病学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综合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带状疱疹患者血浆cfDNA和MBP均明显升高,S100B略有下降。这说明带状疱疹患者体内存在神经系统的损伤破坏。进一步分析比较带状疱疹患者中发生PHN和痊愈的患者,从中发现仅有MB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表现为PHN组高于痊愈组。而不同预后的两组之间的cfDNA水平和S100B没有差异。在带状疱疹发病过程中,除脱髓鞘以外,还有包括背根神经节出血坏死,脊髓背角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改变,存在细胞损伤并可能释放cfDNA 。血浆cfDNA 浓度是一个反映细胞损伤灵敏度较高的指标,但并不能特异性反映神经损伤,不适合作为 PHN的预测因子。而作为在髓鞘构成中占比约 30%的成分蛋白之一的MBP 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作为较理想的预测指标。有研究表明,S100B参与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髓鞘修复,在该过程中可能被消耗,导致其浓度降低,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证实。
临床因素的筛选结果与既往的研究基本一致,高龄、严重急性痛和药物反应性差可作为PHN的危险因素。
基于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以构建PHN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仅包含三种临床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Logit Mc,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 (95% CI: 0.728 to 0.917, P<0.001),在截断点的灵敏度为96.0% ,特异度为 58.7%。而联合MBP后构建的综合预测模型Logit Mc+MBP,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 (95% CI: 0.764 to 0.943,P < 0.001)。在截断点的灵敏度为92.0% ,特异度为 69.6%。整体而言,MBP与临床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更强。
限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难以获得同一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多次采血的机会,每个带状疱疹患者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只检测了一次。缺少相关血液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者无法得知带状疱疹患者中MBP水平升高的确切时间和持续状态。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采血检测了MBP水平,避免了治疗对MBP的潜在影响,但尚不清楚带状疱疹的药物和神经介入治疗是否会影响MBP水平的后续变化。相关问题仍有待开展进一步的全面研究以深入探索。
研究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血浆MBP浓度可作为PHN的预测因子。高龄、严重急性痛和药物反应性差等因素可作为PHN的临床危险因素。将MBP与以上临床危险因素联合构建的综合预测模型,可以更有效地预测PHN。
—— E N D ——
本研究得到了湘雅医院疼痛科鄢建勤教授、程智刚教授、任飞副教授、白念岳副教授、杨胜辉副教授、杨勇教授以及湘雅医院皮肤科粟娟教授等多位专家的真诚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