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yane.com

湘雅麻醉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雅新闻 > 正文

一代宗师 哲人其萎——缅怀恩师吴珏教授

【来源: | 发布日期:2008-04-01 | 点击数:

一代宗师 哲人其萎

缅怀恩师吴珏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徐启明

惊闻吴珏老师仙逝,良深哀痛。老师的音容笑貌、高风亮节,宛在眼前。

吴珏教授是他们那一代爱国知识份子的典型,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时候,拒绝美国盐湖城方面的高薪聘请,携带一批麻醉器材毅然返回祖国,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创立了我国最早的麻醉科,开创历史先河,为我国麻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历经磨难,未改初衷,赤子之心,昭然可鉴。

1955年,我有幸成为吴珏教授的弟子之一,得以亲聆吴老师的教导,并且学习他艰苦奋斗、乐观精进的精神,这实在是一种缘份和荣幸。当时中国几乎没有麻醉器材工业,吴老师与上海里弄小厂合作,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麻醉机(陶根记麻醉机),气管内插管用具,磨制了硬脊膜外穿刺针。吴老师又建立和加强了对血库的管理。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克服万难、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人感佩。

吴老师对学生要求极严,但又循循善诱,绝不刁难,而且很注意因材施教。吴老师不仅要求我们在麻醉操作上要规范、轻柔、准确,在麻醉管理上要根据手术的进程、病情的变化,要有预见性,而且要求对所采取的措施和用药要能说出所以然,要有理、有据。吴老师安排我们联系病房和开术前、术后处方,使我们认识到麻醉医师需要较广博的知识。吴教授亲自主持的术前讨论和疑难病例分析更使我们体会到麻醉学的博大精深,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向“杂家”方向发展。吴老师不仅是诲人不倦,更注意“授人以渔”。他的教导和潜移默化,使我们终生受益。我回顾我这一生,多少为麻醉学的发展做了一点事,完全是拜老师所赐。

吴老师在发展我国麻醉学的过程中,遭遇不少坎坷,身心倍受煎熬。我们记得在他八十大寿时,弟子们特意齐集上海为他祝寿。在庆祝大会上吴老致辞时几次泣不成声。尽管如此,吴老仍然十分关心麻醉学的发展,在耄耋之年依旧紧跟时代节奏,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指导。他的诗集就跳动着中国麻醉学发展的脉搏。为筹划在我国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麻醉学》这门课程,吴老积极支持,并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会议,发表了十分中肯的意见。

吴老师除了著书立说,言传身教之外,十分关心他的学生们的后续发展,不时给予鼓励和鞭策。在有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从我科与会的同志那里得知我因忙于学校的行政事务不能参加会议,感到很遗憾,一再叮嘱那位同志转告我,一定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学术上,不能丢了业务。我十分感动。我曾几次收到吴老师亲笔写的岁末感言和对以后的期盼的复印件,心意拳拳,情真意切。有一次在陪吴老师游黄山太平湖的时候,吴老师仍不忘给予鼓励。

吴老师是著名的教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得到的回报却较少。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知识份子的“安贫乐道”。我记得我们去他家祝贺80寿诞时,他仍住在老房子里,只是由科室给他简单装修了一下,在一次黄山会议时,我看到吴老师穿的是已经磨破了的西服,心中不觉黯然。

吴老师是一代宗师,德高望重。育人无数。虽然仙逝,但我深信他的精神将得到传承,这将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