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医疗队全体成员
非洲,也许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都是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日益加剧了整个世界对于资源和矿藏的需求,加之非洲部分国家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使非洲这片曾经似乎被遗忘的土地日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媒体对于这片土地的聚焦和报道也使得大众对这片土地日渐熟悉,但遗憾的是这些来自于非洲的绝大部分报道似乎都将非洲描述成了一个眼中充满绝望而又骨瘦嶙峋的黑色人种的孩子。无论是BBC、CNN还是VOA等外媒在关于非洲的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都是暴力(violence)、独裁(dictator)、动荡(chaos)、人权(human rights)以及疾病(diseases)等等负面词汇,使人们在熟悉非洲的过程中感到却是更加的陌生甚至是一种恐惧。但真实的非洲是这个样子吗?真实的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又是什么样子?
2011年初,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平生首次踏上了位于非洲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津巴布韦,进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凭心而论,那时那刻我的心情是充满忐忑与不安的。当然主要的原因是源于听说中的津巴布韦,尤其是津巴布韦的两大世界之最,其一是本国天文数字的货币,其二是其年近九旬的老总统。津巴布韦2008年左右的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造就了世界上最大面值的货币,当时的状况是国内货物紧缺包括一些生活必需品,市场交易混乱,这势必让人联想到由于经济的紊乱而带来的政局动荡。津巴布韦自1980年独立以来,现今年近九旬的老总统穆加贝就一直掌控着政权,被西方媒体刻画为一名独裁者,但是否独裁不应凭外媒的臆断,应该由人民的声音所决定。也许作为医务工作者,与我们更加息息相关的是该国诸如艾滋病、结核、疟疾以及霍乱等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在“听津巴”的过程中的确给我带来不小的心理阴影。但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我们亲眼目睹津巴,亲身体会津巴,亲手叩动津巴一遭吧。
津巴布韦给我的第一视觉冲击便是天蓝蓝,云白白,水清清。呼吸着不含汽车尾气与工业残渣的空气,目睹着错落有致而略显慵懒的城市建筑,心情可以说是格外的惬意与舒畅。如果给津巴布韦贴定一张标签的话,我会毫不吝啬地称其为“花园国度”。但西方一著名经济报刊却把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连续三年评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如果你亲身到过哈拉雷的话,你只能用南辕北辙来形容这份评定。因此,我们也有理由怀疑部分西方媒体关于非洲,关于津巴布韦,甚至关于中国的报道的真实性,究其目的如何,也只能是当局者清以至于旁观者迷了。津巴布韦不仅气候宜人(常年温度保持在4-34℃)并且还拥有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气势磅礴的维多利亚瀑布,宁静悠远的卡里巴湖,拥有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的宁阳噶度假村,野生动物自然栖息的万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以及代表津巴布韦文明与建筑风格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因此“视津巴”可以称之为一次视觉体会,视觉享受乃至视觉盛宴,能使很多人摒弃非洲传统中那贫穷落后,混乱不堪的印象,而体会到的是非洲的一种原始魅力与谋求发展的渴望。
两年在津巴布韦的工作和生活也使我感受颇丰,在“触津巴”的过程中夹杂着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但是无论哪种感受,无论哪份触动,无论哪样经历都是人生中一种难得的财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来到距离祖国万里的津巴布韦,也许首先社会文化,宗教思想以及语言环境的不同就会带来一种隔阂、矛盾乃至误解。中国人奉行“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们把这视为一种骨气与自强的体现,而津国人民无论身份如何却乐于受施并且还主动索要,他们把这种行为视为“友善”,而我们却鄙夷这种行为,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因此产生了诸如此类社会文化的冲突与差异。津国人民大部分信奉基督教,所以和当地人聊天的时候很难避免“宗教信仰”这个话题,他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绝大部分人不信奉上帝。头几次谈到这个话题时我没什么经验,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信上帝,我说耶稣是西方人,我们是东方人,有点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思。他们认为普天之下只要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大家就都应该信奉上帝,所以谈话有的时候会不欢而散。现在我也知道了,如果谈到这个话题首先要对上帝大加赞赏一番,上帝就像中国的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再则就要对他们说有机会一定要拜读《圣经》并且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重,第二件事就是理解。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津国人民给我的第一感觉还是“友好”,无论何时碰面,哪怕是陌生人都会给你一句亲切的问候,甚至很多人会用中文向你问好。初到津巴的时候,我们由于路况不熟,在回家的时候迷路,向一位路过的客车司机求助,他毫不犹豫地开车为我们带路,将我们带到医疗队的驻地。像这种“洋雷锋”在津巴不算少数,也许这种萍水相逢的助人为乐更值得让人铭记。人们印象中的非洲可能是一片蛮夷之地,但是津国的人民在公共修养方面与我国大众相比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高一筹。他们比较注重他人的自我空间与个人隐私,诸如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和吸烟。津国的各项公共基础建设和我国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时常停水、停电,路况陈旧、狭窄,但是在道路上很少看到交通警察,即使在信号灯停电的情况下,车辆的过往也是井然有序,相互谦让。在问及一位曾经去过中国的非洲同事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时,他说,中国是个很美丽的国家,很现代的国家,但是中国人总喜欢随地吐痰和乱丢杂物(spitting and littering)。作为一名中国人听到前半句让我自豪,而后半句让我气馁,这是我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在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种浮华背后,我们是否还能傲慢地说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忽视中国的声音,但国民形象更应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我们应该抱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与时俱进地提升自我的精神修养,做一名国际化的中国人。
当然在这里感触最深的还应该是我的医疗本职工作,津国的医疗状况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少有所养,老有所依(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国家实行免费医疗);医师缺乏,技术落后;节奏拖沓,效率低下;患者友善,医患和谐。首先讲讲津国的医疗体制,在当地同样也是采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全民参保。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医疗员工的福利发放均由政府承担,但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因此医务人员的待遇不是很理想。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医院运行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因此当地就出现了看病不贵而就诊困难的局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某些外科系统的手术已经预约到半年以后,致使本应是早期疾患最终拖成不治之症。在手术室,时常可以看到膀胱肿瘤已经突出腹壁的患者以及乳腺肿块已经破溃的病例。再则对于骨科开放性骨折,救治的第一原则是早期、急诊手术,尽早复位保证肢体功能的同时减少感染几率。当地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和医务人员短缺(全国获得骨科资格认证的医师仅9名)等因素,导致伤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我在创伤手术室做的最多的手术麻醉并不是解剖复位,而是延期的清创,当然截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你能设想到一个简单的手部肌腱断裂和踝关节开放骨折,最终的结果是肢体功能丧失乃至截肢。不过津国让人比较满意的是这里的医患关系,相比国内的状态,这边就风平浪静了很多。病患对医生的治疗和处理都表示出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打骂医务人员,成群结队的医闹事件可以说从未发生过。为何在国内医疗水平和医疗设施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医患关系却如此的紧张?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度思考的问题。在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中,中国医疗队员顶住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克服了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勇于创新与积极教学,所有的这一切都得到了非洲同行与患者的尊敬。虽然津国的医疗现况不甚理想,但是我们祝愿她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和津巴布韦儿童在一起
中津两国已友好建交多年,两国多年来一直在谋求共同发展。中国政府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向津国提供经济、科技、军事、医疗、农业与教育等方面的援助与合作。先后为津国公益性修建多所学校与医院,多批次无偿派遣医疗专家,农合组专家,军事顾问,孔子学院教师等专业团队。众多中国知名企业入驻津国,众多华人华侨来到这片土地上开创事业。所有的这一切都大大地提升了中国在津巴布韦的知名度也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在问及一些当地黑人员工对中国人的印象时,他们会笑着说,喜欢中国人,虽然中国人不爱给小费,但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作为一名普通的援外医疗工作者,能为叩响这中非友谊的钟声添加0.1分贝的力量,也是我的自豪,也是我的骄傲,也是一名医务人员“视触叩听”非洲的心声。
作者:张宇
省人民医院援津医疗队成员
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硕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