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曲练教授谈“浅”全麻与“深”全麻的危害与益处
在2015 ESA中国行专场报告中,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湘雅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湖南省麻醉医师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郭曲练教授,分别从全麻的发展史、“浅”全麻可能出现的术中知晓及其不良后果,“深”全麻的术后死亡率、术后疼痛、和术后谵妄发生率情况,以及深麻醉与浅麻醉的早期认知功能比较等多角度阐述了浅全麻与深全麻危害与益处的最新认识。
回顾麻醉史,麻醉的风险性在1945年前的100年间在于过深,而以后就变为过浅,易发生术中知晓。如今,术中知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术中知晓是全麻情况下病人对周围环境或声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感知与记忆;全麻术中知晓可引起手术病人的精神伤害、心理障碍等不良反应;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神经官能症;创伤后应激紊乱综合征等不良后果。
关于术中知晓问题,郭教授指出,已有多项研究分析了主要表现为深度镇静和循环严重抑制的深麻醉,研究认为使用麻醉药物诱发爆发抑制可能为一种脑保护手段,深麻醉是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但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死亡率尚需验证;此外,对于爆发抑制反映病情的危重程度仍存质疑;深麻醉减少术后疼痛仍存争议;深麻醉可能增加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但对术后4-6周的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
最后,郭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丙泊酚麻醉下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多中心大样本中期研究结果。ASA分级为I-II级中老年患者行非腹腔镜腹部及盆腔手术,在丙泊酚麻醉下,术后早期(7天)较深麻醉组(BIS值35-45)的POCD发生率低于较浅麻醉组(BIS值55-60)。丙泊酚麻醉下,术后3个月较深麻醉组和较浅麻醉组POC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二、2015欧洲麻醉学会年会中国行(Euroanaesthesia2015 inChina)盛宴分享
在主办方爱思唯尔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协办方欧洲麻醉医师学会(ESA)和中国麻醉医师学会(CSA),以及学术支持单位阿斯利康中国的倾力支持下,ESA 2015中国行于2015年7月4日在中国西安、上海、北京、广州四地以同步连接的方式,在西安主会场大会主席熊利泽教授和Daniela Filipescu教授、上海分会场主席于布为教授、北京分会场主席岳云教授、广州分会场主席黄文起教授的主持下成功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5位ESA以及4位国内麻醉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参会医生分享ESA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及ESA 2015年会热点。会议同期进行的微信现场报道共计浏览3710次,吸引了2307位场外专业观众的关注。
四地连线的盛会
大会从主办方医学总监李治女士致辞、主会场大会主席熊利泽教授和ESA主席Daniela Filipescu教授致辞,以及学术支持单位副总裁钱巍先生致辞后,国外专家和国内专家针对9个学术话题做了精彩报告:包括ESA简介及其在全球麻醉领域的地位、中国麻醉学发展和现状、观察性研究和大数据:麻醉学研究的成本效益、ESA 2015年会热点及麻醉医生的能力评估和再认证;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国内外研究、临床麻醉并发症之思考、麻醉风险:老年人的大脑、浅麻醉与深麻醉的危害,这里将一一进行简单报道。
ESA简介及其在全球麻醉领域的地位
Filipescu教授首先向与会者简单介绍了ESA的由来,作为麻醉医师联合会(WFSA)欧洲地区的分部,ESA是真正覆盖整个欧洲的学术组织(26 000位会员,分别来自47个欧洲国家),在麻醉学术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Filipescu教授特别指出临床试验网络(CTN)与10项多中心研究合作,大量文章发表于Lancet(柳叶刀)、Anesthesiology(麻醉学)等知名杂志,建立了包括1400多个中心的研究团体,并收集大量专家经验;目前ESA-CSA间的合作日益加深,并认为此次ESA中国行对于世界范围内麻醉学和围手术期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观察性研究和大数据:麻醉学研究的成本效益方案
德国波恩大学附属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任Andreas Hoeft教授从ESA的临床研究入手,指出“临床研究使患者获益”,随后介绍临床研究的成本效益,他指出观察性研究的效益(知识/成本)比干预性研究高8倍,Andreas Hoeft教授还指出基因组学医学的“真正大数据”,或是通往个体化医学的道路。他分析了“大数据”与二次数据研究,并强调了“大数据”对围术期医学的贡献。
ESA 2015年会热点
来自比利时根特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研究总监Stefan De Hert教授与参会医生分享了“欧洲麻醉学会2015年会热点”。Stefan De Hert教授先介绍了欧洲麻醉学会的概况后,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围术期用药,包括麻醉医生的作用、围术期策略、癌症复发和麻醉,以及POCD。Hert教授还介绍了麻醉医生导致的临床差异,也介绍了非心脏手术术前心脏风险评估和围术期心脏风险管理指南关于阿司匹林的建议,以及其他关于阿司匹林应用的相关问题。此外还主要介绍了麻醉技术对恶性肿瘤复发风险的影响;以及目前已有的认知障碍与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障碍有关,及其相关新发现。
能力的评估和再认证
来自以色列卡梅尔医学中心、欧洲麻醉学会(ESA)候任主席Zeev Goldik教授,从麻醉医师的能力评估和再认证的需求两方面进行精彩报告。Zeev Goldik教授指出,麻醉医师需成功完成包括基础和临床麻醉学的第一部分(书面测试)和第二部分(口头测试)两个必选项,以及在线评估和培训中的评估两个可选项。此外,他还强强调了再认证问题,并明确提出,一旦认证期限已到需要后续再认证。
麻醉风险:老年人的大脑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Jacob Steinmetz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下一个议题,麻醉风险:老年人的大脑。Steinmetz教授从术后认知功能下降、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长期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认为术后认知功能并发症包括术后谵妄和术后认知功能障(POCD);谵妄和POCD均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死亡率和退休率上升,但并不会导致老年痴呆症。
中国麻醉学的发展与现状
CSA前任主席于布为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麻醉学发展及现状。他首先简单介绍了包括针灸扁鹊,华佗使用麻沸散的古代中国麻醉,以及麻醉的创立和早期发展,包括来自中国广州的首例乙醚麻醉(1847年);随后详细介绍了中国麻醉学发展的62年历程,经历了创立和早期发展、停滞和再发展、独立学科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1989年,卫生部将麻醉科认定为一个独立学科。现如今,中国麻醉开启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使麻醉设备和管理现代化,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发布系统性指南和专家共识,临床麻醉时间规范和标准。CSA在中国麻醉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旗下有13个学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推动创新思维和实践,开展国际交流,并已获得社会认可。于教授最后提出了CSA的发展愿景,并以“回顾历史、开创未来”作为该主题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国内外研究
北京友谊医院田鸣教授介绍了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及其与开环系统的比较,并回顾了其在各类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他指出,麻醉过程中,进行BIS监测并及时调节CP很重要。总体来看,闭环TCI安全有效,与开环系统相比,可使麻醉过程更精准、平稳,减少患者术中知晓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麻醉医生的工作负荷,减少了丙泊酚与缩血管药物的用量,并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手术,包括普通外科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小儿外科手术、重症患者、肥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及ICU镇静等。
麻醉相关并发症之思考
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委员,中华麻醉学会质量管理学组副组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董海龙教授,介绍了临床麻醉安全的现状,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研究结果。此外,董教授还引用顾玉东院士的讲座,再次强调医生要把患者当亲人:医生的成长是患者痛苦、鲜血、生命的奉献。
“浅”全麻与“深”全麻的危害与益处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郭曲练教授,分别从全麻的发展史、“浅”全麻可能出现的术中知晓及其不良后果,“深”全麻的术后死亡率、术后疼痛、和术后谵妄发生率情况,以及深麻醉与浅麻醉的早期认知功能比较等多角度阐述了浅全麻与深全麻危害与益处。他认为使用麻醉药物诱发爆发抑制可能为一种脑保护手段,深麻醉是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但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死亡率尚需验证;此外,对于爆发抑制反映病情的危重程度仍存质疑;深麻醉减少术后疼痛仍存争议;深麻醉可能增加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但对术后4-6周的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
问与答环节现场热烈
针对BIS闭环麻醉提出了多个问题,田鸣教授和岳云教授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和补充。主要概述为:BIS记录有累计值,系统可以根据累计值来处理BIS的波动,避免一过性干扰的影响。系统报警并不会停止给药泵,麻醉医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定值。在线收看的医生也提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证实大数据得出的强关系背后真正的逻辑关系?Andreas Hoeft教授回答:大数据研究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确切结论,而仅能表现出现象,至于背后的逻辑关系,仍依赖于干预性研究的结果,需要将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结合起来。
Euroanaesthesia 2015中国行闭幕
2015 ESA中国行在熊教授的闭幕辞中落下帷幕,熊教授指出,2015 ESA中国行是ESA和CSA第一次合作,并以四地连线形式直播的大型盛会,国内外讲者给我们带来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和新思考,怎样麻醉病人更安全更有质量。值得高兴的是,国内讲者也进行了新方法新技术的探索,与欧洲专家交流。我们期望ESA和CSA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最后再次感谢西安、上海、北京、广州四地会场主席的主持,感谢所有中外专家的精彩报告,感谢所有参会医师的聆听和积极发言,感谢主办方和学术支持单位对本次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
三、西安会场精彩问答
董海龙教授向Jacob Steinmetz教授提问:您刚才的演讲提到麻醉与老年疾病的关联,而不同的麻醉手段与不同的老年疾病相关,而且麻醉过程中还会出现谵妄等,这些反应都有不同机制,关于这些机制您如何理解?
Jacob Steinmetz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在麻醉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麻醉手段会造成不同的反应,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但是缺乏大量数据证实这些关联,目前数据不足以建立起因果联系,还需要更多研究进行探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生向郭曲练教授提问:麻醉可能会导致术后认知功能下降,那么对于老年病人,BIS监测是否更有必要?
郭曲练教授:关于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最大风险是可能引发老年人术后痴呆,但是术后认知功能下降不等于老年痴呆。尽管如此,对于老年人来说进行麻醉监测确实更有必要。老年人的耐药性较低,按照对于年轻人的常规剂量给药会导致麻醉过深。老年人麻醉深度监测更为重要,以保证术后尽早全面康复。
(完)